认清谁才是心血管疾病的元凶
上周在健康咨询门诊,一位受检者问我:“陈医生,我的血脂这么高,是不是油脂和肉吃多了,怎么才能降血脂,要不要吃药?”
碰到这种类似的问题,在告诉受检者生活方式干预和饮食干预方法的同时,我也会进行健康观念的传播。
先抛出一个概念:什么是糖类?
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广布自然界。日常食用的蔗糖、大米、小麦、以及相应的加工食品等均属糖类。
大众长久以来接受的观念就是心血管病与大量摄入动物性脂肪(主要是饱和脂肪)和含有胆固醇的食物引起的。
这个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53年Ancel Keys一篇论文。论文提出脂肪的摄取与死于冠心病的比率之间存在关联。加上食品工业对科研的赞助与绑架,全世界很多研究者发布了堆积如山的研究报告,改变了数以亿计人的饮食生活。当然,赞助的食品生产者赚取了巨额的收入。
但事实并非如此!
心血管疾病和糖分摄入量之间的关联性远远大于它与脂肪摄入量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健康管理中心体检前填写的自测问卷数据结合体检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类似的结果:有心血管疾病的受检者,平时比没有心血管疾病的受检者摄入更多的糖类。
有研究指出:摄入过多的糖分会使人体因过多的醣化作用造成胶原蛋白断裂,导致心肌与血管的弹性不足(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硬化),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胶原蛋白断裂会使得你的皮肤松弛,失去光泽与弹性,变成名副其实的“黄脸婆”。
血液中的胆固醇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具有关联性,这是被许多研究所证实的。当胆固醇水平下降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下降。
一直被建议降低胆固醇的方法是:减少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的摄入,如蛋黄、猪肉、牛肉等。
但是,从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并没有直接进入血液,血液中的胆固醇大多数来自于体内物质的转化。我们应该换一个思路,减少摄取在我们体内用来合成胆固醇的食物的摄入量。这类食物就是“糖”,“糖”可以很容易的在体内转换成胆固醇。
“糖”摄入过多是会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增加。
可以这样说,降低血脂的关键,就是减少“糖”的摄入。
减少“糖”的摄入降血脂是行之有效的,之前有位门诊的咨询者经过3个月的时间成功将甘油三酯从14.13mmol/L降到2.1mmol/L。
从《2017年湖南省健康体检人群健康状况数据报告》可以看出,大部分湖南人的“糖”摄入是超标的。这里主要针对的是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精制大米、精制小麦、面包、面条、粉、饼干、饮料等(相关阅读:碳水化合物也有“好”与“坏”的区别-轻断食(十)),它们才是心血管疾病的真正元凶。
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让“糖”的摄入量减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