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 | 我们的微信
体检预约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资讯 > 约90%的大肠癌是息肉引起的,最好的办法是割了

约90%的大肠癌是息肉引起的,最好的办法是割了

来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发布时间:2023-08-26    文章作者:胡新智

大量研究表明,约90%的大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具体路径是:息肉——腺瘤——癌,这个演变时间一般需要10-15年左右。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2020 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和癌死亡例数分别为 56 万人次和 29 万人次,位居癌症新发病例的第 2 位和死亡病例的第 5 位,防控形势极其严峻。加强筛查,识别腺瘤性息肉并及时干预清除,是预防大肠癌,降低大肠癌发病率、死亡率最有效的手段。

认识肠息肉

息肉,可能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赘生物,可以出没于各个地方,比如鼻息肉,声带息肉,胃息肉.....。肠息肉具体指的是发生于肠黏膜的各种局限性隆起病变。

随着肠镜检查的普及,肠息肉的发现率显著上升。它家族庞大,且形态各异 ,有些小如米粒,有些大如核桃,有些单打独斗,有些成群结队。

除“长相”外,它们内在性质也大有不同,可分为腺瘤性和非腺瘤性息肉,而非腺瘤性息肉又包括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

腺瘤是大肠癌“癌前病变”

相对来说,非腺瘤性息肉是比较“温和”的,一般不会癌变,比如炎性息肉一般见于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慢性感染患者。但体积较大、存在时间久的非腺瘤性息肉也存在变成肿瘤的可能。

腺瘤性息肉则被医学界明确“定罪”为大肠癌的癌前病变。它就像一颗肠癌“种子”,经过一定的时间(平均时间约10年)便会“开花”。

50岁以上要做一次肠镜

肠息肉家族中虽然隐藏着“犯罪分子”,但它们普遍低调,研究显示,50%以上的肠息肉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即使有也不明显,且没有特异性,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

所以,不能凭感觉或症状来判断自己是否有肠息肉,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最理想的检查手段是肠镜。它能让肠息肉无所遁形,且医生能根据观察到的息肉大小、外观形态初步判断它的性质。

对于一般风险人群来说,50岁以上应做一次肠镜检查。而肠癌高危人群(即结直肠肿瘤风险评分2-7分者)应从40岁开始筛查。

发现肠息肉怎么办?

医生一般会在做肠镜检查时把它们直接“割”掉。

这是因为只有病理活检才是确定息肉性质的金标准,肠镜检查时无法100%明确其是否会癌变。即使是非腺瘤性息肉,放任不管也有恶变风险。

发现后直接“割”掉是阻断息肉恶变路径的最佳办法,同时肠镜下微创切除,创伤小,恢复快,不会给患者带来明显不适症状。

还需要注意的是,息肉有复发的可能,割掉还会继续长。息肉切除了并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应在1-3年内复查,一旦肠息肉有“复活”迹象,则需要继续切除,杜绝一切隐患。

参考文献

1、房玉海.结肠息肉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22,14(9):22

2、禹蓉,董卫国,田山,等 . 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癌变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4):1790-179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