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会导致失明的病,很多人得了却不自知【青光眼】
“您的眼底有点问题,需要进一步排查,看一下是否有青光眼。”
“我刚测视力双眼都有1.5呢,眼睛好着呢。怎么会有青光眼呢?”
很多人不了解的青光眼是眼病界的“魔王”,
大部分时候,它静悄悄地“作怪”,
悄无声息地“偷”走人的视力。
今天,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眼科医生
带您深入认识一下它。
无法逆转的致盲性眼病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是全球第2位致盲性眼病,仅次于白内障。
按照发病进程,可分为急性青光眼和慢性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间,可因眼压急剧增高,出现明显的眼痛、头痛,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视力可急剧减退,或仅存光感,严重者可在24-48小时内完全失明。但这种急性青光眼由于起病急症状重,患者往往会及时去医院做紧急的治疗,所以它还不是最可怕的。
可怕的是慢性青光眼。它具有高度隐匿性,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直到出现视力明显下降或视野缺损时才到医院就诊,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视野可全部丧失,最终导致失明,而这种青光眼性失明,目前是无法逆转或恢复的。
因此,要对付这个隐形的“视力杀手”,最好的办法是进行早期防治。
青光眼危险因素
早期防治青光眼,首先要明确高危因素:
(1)具有青光眼家族遗传史。
(2)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度数>600度)。
(3)远视。
(4)眼部有外伤史。
(5)长期局部或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6)患有糖尿病。
(7)患有心血管疾病和血液流变学异常等疾病。
(8)甲状腺功能低下。
(9)有以下诱发眼压升高的不良习惯:关灯看电视、电影、手机等;长时间低头、弯腰;一次性大量饮水(1000毫升以上)等。
定期筛查青光眼
对症下药,要预防青光眼,应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和生活习惯,尽量规避上述危险因素,具体要做到:
★避免关灯玩手机、电脑等,避免长时间低头、弯腰;
★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
★注意劳逸结合,稳定情绪,保持睡眠充足。
此外,定期筛查是预防和早期发现青光眼最有效的手段。
在健康体检中,千万别轻易放弃眼底检查,因为眼底里面有个重要的信号:“杯盘比”,能初步捕捉青光眼风险。
杯盘比
杯盘比(简称C/D)即视杯直径与视盘直径比值的大小,而视盘(optic disc)是眼底中视神经穿出眼球的部位,视杯则是视盘中央的小凹陷区。形象点说,视盘就像下图的咖啡盘,而视杯就是咖啡杯。
杯盘比大于0.4-0.5或双眼相差大于0.2,则提示青光眼风险可能。
除青光眼以外,杯盘比大还见于生理性大杯凹、高度近视、视神经萎缩、先天性视神经缺损等情况,所以,杯盘比值高并不一定是青光眼,需要通过后续筛查进行排查。
青光眼高危人群或眼底检查发现杯盘比增大的人,应尽快完善眼压检查和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简称OCT)。
这两项检查结果均正常,则持续6-10年随访复查,争取尽早捕捉青光眼信号,把损害降到最低。
如果眼压增高或OCT提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则需要尽快眼科门诊就诊,进一步完善视野检测、24小时动态眼压测量、房角等深度检查。
总而言之,青光眼就像在走下坡路且没有倒车挡的车,虽然无法“回头”,但可以通过预防、早期筛查等方式实现青光眼的早诊早治,尽可能地减轻或延缓它带来的视力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