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发现肺结节怎么办?和肺癌有关系吗?看完就懂了
自新冠疫情出现以来,曾经鲜为人知的肺结节逐渐成了热门话题。很多人为了排查肺炎做肺部CT,意外发现肺部竟然有结节“安营扎寨”,再加上部分结节和肺癌的“狼狈为奸”,不少人为之困扰。
那么,肺结节到底是个啥?
它和肺癌到底有何关系?
怎么对付它?
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资深专家
为您一一解答。
肺结节到底是什么?
按照《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肺结节指的是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cm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按数量分类:
孤立性结节(单个结节)和多发性结节(2个及以上的病灶)
按照病灶大小分类:
直径<5 mm者定义为微小结节;
直径5~10 mm者定义为小结节;
直径10~30mm称为普通肺结节。
按照密度分类:
实性肺结节和亚实性肺结节(包括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
肺结节和肺癌有什么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肺结节的危险程度呢?目前,各大医院多数在使用肺结节LU—RADS放射分类系统对肺结节危险程度进行分类,而LU—RADS分类的依据包括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密度、与周围气道及血管的关系等。
所以,如果您CT检查发现肺结节,先别慌,看看报告单上的LU-RADS 分类,1类、2类基本为良性,3类大部分是良性,定期复查即可;4类以上则考虑恶性可能,需要尽快肺结节相关门诊就诊。
为什么肺结节需要多次复查?
临床上,单次肺部CT检查包含的信息还不足以明确甄别肺结节良恶性。多次复查,医生可对比结节大小、形态、密度等方面的变化、计算结节倍增的时间,从而最大可能地提升对肺结节性质的诊断精准性。
综合多项大型研究数据,磨玻璃结节在连续复查2年、5年、8年发生变化的概率分别为21%、26.3%、78.2%,实性结节连续复查5年后发生变化的概率为9.8%~51.6%。
总之,肺结节很是任性,它可能在一年半载没有动静的情况下突然成倍增长,也可能突然出现“毛刺征”、“分叶征”等恶性面貌,而人却没有任何症状和感觉。大量数据表明,肺结节的动态观察就是早期发现肺癌的不二法门,可以有效地实现肺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提高肺癌的治愈率。
所以,发现肺结节后不能“偷懒”,必须遵医嘱规范复查。在动态观察过程中发现的恶性结节,基本属于肺癌早期,而90%以上的早期肺癌目前是可以临床治愈(5年不复发)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发现肺结节,应尽量在同一医疗机构复查,这样医生能更细致地对比多次肺结节图像,从而做出更精准的判断。
相关链接
为更好地担负起肺癌防治健联体省级管理中心的职责,湘雅三医院心胸外科、健康管理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肿瘤科、放射科及病理科六个科室的专家联合组建肺结节多学科团队(MDT)。
针对有需要的肺结节患者,多名专家可在综合分析评估病情后提出个性化诊疗方案和健康管理方案,避免患者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胸外科、放射科等多个临床科室间来回奔波。
有需要请提前预约。
会诊时间:每周四下午
预约电话:15874196638(陈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