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钱的万能“灵药”,各种慢性病都有用!快来get吧
传说,嬴政曾听信长生不老药的传闻,派方士徐福下东海求药。雄才大略、目光如炬的秦始皇尚且如此,普通人更是对所谓的灵药趋之如骛,可惜求索几千年,灵药仍然不可得。
当然,也不必过于失落,因为世界上早就有能帮助预防、改善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慢性病的万能“处方灵药”,它就是运动。
这种说法可不是“算命”来的。运动是健康“灵药”这种论断是大量流行病学、临床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得出的,绝对科学可信哟。
慢性病的预防“法宝”
在我国,某些高发慢性病仿佛是流行病,患病人数多得可怕。
毫无疑问,各类慢性病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健康杀手,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目前,《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确定对付慢性病要“坚持预防为主”,而体力活动和运动就是预防的“法宝”之一。
运动在慢性病的一级预防中有显著作用,研究证明,运动可有效减少和改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骨质疏松、阿尔兹海默症、癌症、抑郁症等常见慢病的发生率。
同时,运动在慢性病的二级预防中也有积极影响,比如发生过脑血管意外的患者,有效的运动有助于预防或降低脑卒中再次发生的风险。与久坐少动的患者相比,规律运动的各类慢病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
如何让运动效果最大化?
要运动是肯定的,但如何运动才对健康真正有效?很多人并没有概念。
首先要长期规律运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会让运动效果大打折扣。
按照体育总局发布的《全民健身指南》,每周应进行150-30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150分钟以上的大强度运动。具体到单日,中等强度运动应在30-60分钟,大强度运动应在20-25分钟,可集中进行,也可分多次进行,每次时间应持续10分钟以上。
其次,要让慢病预防效果最大化,运动强度至少要达到中等。那么,如何判断自己运动的强度呢?
体育健身活动强度划分及其监测指标
(来源:全民健身指南)
《WHO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等推荐使用谈话试验来判断: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跑步、打球、瑜伽、仰卧起坐、登山……运动有很多种,该怎么选呢?
首先,要明确自己运动的具体目的。
(图源:全民健身指南)
如上表,如果从预防慢性病,保持健康角度考量,大部分人可首选有氧运动,如游泳、慢跑、登山、骑自行车、游泳等;其次,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国传统运动也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有助于调节困扰很多人的情绪问题。
其次,明确自己的兴趣。对于很多人来说,运动也是很好的休闲方式,能从中找到无穷的乐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能更好地坚持运动,效果亦会更好,比如各种球类运动。
第三,改变思维,利用零碎时间,把运动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总抱怨没有时间运动,其实不然,只要转变思维,运动可以无处不在。
比如,上班不远的人,可以骑自行车或者快走、慢跑上下班;上班路途遥远,必须乘坐交通工具的人,可以提前一两个站下车,再骑自行车或慢跑回家。上下班或工作需要上下楼,可不乘电梯走楼梯。
和朋友聚会,别去咖啡馆静坐,选择游泳馆、健身房或者登山郊游等场所,谈话间隙游几圈,动几下,运动量就达标了。
实在不想出门,每周找两三个时间,自己做个饭,打扫个卫生,做做家务,也能达到中等强度运动哦。
参考文献
①王正珍:运动处方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体育学研究,2021,35(3):40-49;
②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