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偏头痛找不到原因?可能是心脏多了个“眼”
日前,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刘蕾博士在健康管理门诊坐诊时接待了受检者王先生。
他今年30岁,因近几个月常常有阵发性头晕头痛,运动后发作更为频繁,在中心进行了全身体检,并重点做了脑部疾病筛查。刘博士详细查阅了其体检报告,却发现其体检结果基本正常,头部检查也未见异常。
那么,王先生头痛头晕的“真凶”是谁呢?
经深入沟通,刘博士了解到王先生平时生活方式非常健康,体重、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也在正常范围。一一分析排查后,她怀疑受检者头痛头晕的“嫌疑犯”可能是卵圆孔未闭。
1/4成人都有的心脏缺陷
在胎儿心脏发育过程中,心房腔中会依次长出两个隔膜将心房分为左心房和右心房。两个隔膜之间有部分重叠,但不会完全融合,而是留有一个叫做卵圆孔的“孔道”。正常情况下,婴儿在出生后2个月左右,卵圆孔会闭合,若超过3岁不能融合称为卵圆孔未闭(PFO)。
有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4成人有卵圆孔未闭,是目前成人中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异常之一。
严重时可致脑中风
那么,卵圆孔未闭有什么后果?这需要从左、右心房的功能谈起。
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接受从肺部回来的血,右心房与静脉及冠状窦口相连,接受从全身其他部位回来的血。而右心房接受的血往往是不够“干净”的,有可能含有下肢静脉脱落的血栓及各种代谢物质。
在剧烈咳嗽、剧烈运动、潜水等特殊情况下,右心房的压力会高于左心房。如果卵圆孔未闭,右心房中“不干净”血液会通过左心房经动脉到达全身组织器官,引起脑卒中、偏头痛、减压病、斜卧呼吸-直立性低氧血症等相关临床综合征,相关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头痛、头晕、呼吸困难或肢体无力等。
擅长“躲猫猫”
卵圆孔未闭非常擅长“躲猫猫”。少数较大的卵圆孔未闭可能会由于心悸、劳累后呼吸困难,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而被发现。但是大多数卵圆孔未闭由于直径非常微小,不会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即使做了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也不易被发现,导致大部分人携带着这个心脏缺陷却不自知。
近年来,它与青年隐源性脑卒中、偏头痛等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而越来越被关注。那么,怎么才能发现它呢?
目前来说,右心导管检查是金标准,而心脏超声造影及经颅多普勒(TCD)发泡实验是有效的诊断方法。
发现了就要治疗吗?
虽然有1/4的成人有卵圆孔未闭,但也没必要过于紧张。大部分时候它还是很安分的,孔径小,几乎无症状。这时,即使发现了它也不需要特殊治疗。
但是,如果出现头痛、头晕、脑梗塞等神经系统症状或孔径过大,应尽早专科治疗。具体治疗手段包括介入封堵治疗或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介入封堵治疗因其微创、病人痛苦小及恢复快,近年来基本取代了外科手术治疗。
王先生接受了刘博士的建议,在湘雅三医院门诊进一步检查后发现确有卵圆孔未闭,经心内科专家会诊后行介入封堵术后,再未出现头痛头晕症状。
如果您也像王先生一样不时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但又找不到直接原因,不妨留个“心眼”,查一查自己的心脏是否多了个“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