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高血压,究竟谁说了算?
38岁的周先生在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量血压时,电子血压计赫然显示“152/96mmHg”,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赶紧又测了两次,结果还是一样。
这可急坏了周先生,明明自己在家里经常测血压,结果都在正常值以下。怎么来做个体检,就被冠上“高血压”的帽子了呢?
为周先生做检查的刘医生建议他马上做个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第二天拿到结果发现周先生白天的平均血压为128/78mmHg,夜间的平均血压为110/68mmHg,全天平均血压为120/72mmHg,可以排除高血压“嫌疑”了。
周先生不禁纳闷,在医院测量的诊室血压、在家里测量的自测血压以及24小时动态血压到底该以哪一个为准来诊断高血压呢?这个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大部分人应看诊室血压
量血压看似简单,但它也是个技术活。和家庭自测血压相比,医院的诊室有专业的量血压设备,也有专业的医护人员,测量出来的血压具有较好的精确度和可信度。
对于大多数人,在医疗机构的非同日三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高血压病。
“白大衣高血压”者要看24小时动态血压
有小部分人的血压就像小孩儿,平时“安安静静”的(家庭自测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都正常),但看到医生的白大褂就异常紧张,表现出来的即是诊室血压猛升,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白大衣高血压”,周先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据统计,像周先生这样的“白大衣高血压”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占到人群的10%。
这种情况单纯依靠诊室血压诊断就会出现误诊。这时候就要做24小时动态血压了,它需要在人的身上绑一个小小的检测仪,不间断地测量及记录24小时血压值,可弥补诊室血压单次测量的不足。
根据2017年颁布的《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4小时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的标准为:平均血压≥130/80mmHg,白天平均血压≥135/85mmHg,夜间平均血压≥120/70 mmHg。
家庭自测血压也能帮大忙
在高血压诊断中,家庭自测血压则是识别 “白大衣高血压”的“利器”,也是诊断高血压的重要辅助依据。像周先生这种,如果平时不是有在家自测血压的习惯,可能就难以察觉自己的诊室血压“虚高”的情况了。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中国血压测量指南》以及《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在家中自测血压需要接受必要的培训,才能获取准确的血压数据。如果没有掌握基本的知识和窍门,测出来的血压也可能是“假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