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毁身材又毁健康 每年“撂”倒340万人
当你低头却看不到脚尖,
当你游泳被调侃自带游泳圈,
当你试穿心仪的衣服却听见咔擦响,
当你想穿旧裤子却怎么也系不上腰带,
当你测体重不忍心看暴增的数值
.......
不用再怀疑,这是真胖了!
减肥是项浩大的工程,畏难时也许你会自我安慰:胖点也挺好,肉嘟嘟的萌感是“瘦竹竿”们无法企及的,比如珠圆玉润的贾玲,可爱中带那么一点喜感同样能俘获很多人的心。可是,从健康角度看,这种自我安慰却是隐患多多,珠圆玉润的萌感中往往埋藏着多种疾病“种子”。
“伤不起”的“胖纸”
在这个以瘦为美的年代,说起肥胖,人们的关注点都在于其对身材的影响,但与它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相比,身材实在不足为道。
现今,肥胖已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世界性问题了,有数据显示,每年因肥胖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死亡人数达340万。它可能会带来的健康问题有:
◊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
◊ 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脑中风;
◊ 呼吸系统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反应性激素分泌失调,如多囊卵巢综合征;
◊ 某些恶性肿瘤。刊登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一项大型调查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会增加患癌风险,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与17种癌症显著相关,包括子宫癌、肾癌、胆囊癌等等。
数字指标中的肥胖密码
一般来说,肥胖程度越高患以上疾病的风险越高。那么,如何来判断肥胖程度呢?主要看这几个指标:体重指数BMI、腰围和内脏脂肪指数。
按照《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体重指数在24—28则超重了,研究表明,超重的人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如果BMI>28则已经是肥胖状态了,这些人中90%患有上述疾病或者有这些疾病的危险因素聚集。
腰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则他们患高血压的危险约为一般人群的3.5倍,患糖尿病的风险约为2.5倍,各种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约为4倍。
而内脏脂肪指数是看人腹腔内的脏器周边的脂肪情况,它能通过“身体成分分析”这个检查项目获知。内脏脂肪指数对健康意义重大,超标即意味着患脂肪肝、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病风险高。女性1-7、男性1-9为内脏脂肪指数标准值,女性7-12、男性9-12属于偏高,超过12即可以判定为内脏肥胖。有数据显示,即使在BMI指数正常的人群中,也有14%的人腹内脂肪严重堆积。
所以说,在关注体重、腰围的同时,也要定期做一个“身体成分分析”测测内脏脂肪指数,别让这些看不见的脂肪“作怪”。
不是吃货也中招?胖有很多理由
肥胖本身也是一种病,它和其他疾病一样,有时候来得莫名其妙,有时候又来得理所当然。具体说来,肥胖有以下来源:
①遗传。父母肥胖,孩子发生肥胖的几率就会高许多。
②内分泌失调及代谢因素。内分泌紊乱往往伴有继发性肥胖。
③饮食习惯不良。大吃大喝、大鱼大肉、常吃夜宵、常喝酒等习惯均可导致肥胖。
④睡眠不足。睡眠不足是儿童青少年超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
⑤缺乏运动。
对付肥胖需从源头找对策
弄清楚了胖从何来,那么对付它就有据可依了。
首先,最好的方法是预防。预防肥胖应该从娃娃抓起,有家族肥胖史或者母亲患过妊娠糖尿病的儿童,家长要协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成为肥胖人群。
其次,科学健康饮食。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版),日常饮食应该这样吃:
第三,勤加锻炼,消耗体内多余热量。
此外,体重指数BMI≥24,或者体重指数BMI≥24且至少有一种肥胖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者,如果经过3-6个月单纯控制饮食和增加活动量处理仍不能减重5%,可以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减重药物,以降低肥胖带来的疾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