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血管里的“危险分子”——动脉斑块
人的身体犹如一个大家庭,包含了肌肉、血管、神经等诸多成员,如果您想当家做主,管理好自己的健康,那就必须先摸清家底、了解成员的脾气秉性、制定目标、制定规则、堵住漏洞等。而血管里的“危险分子”——动脉斑块,实际也是大家庭中的一员,您了解它们住在哪儿?它们长什么样?它们从哪里来?它们有什么危害吗?
动脉斑块是动脉血管损伤修复时,血管内的脂质、纤维组织、钙质等堆积于受损处形成的稍硬并突出于血管内皮表面的瘢痕。
它们“住”在温暖而舒适的动脉血管里,而血管里凹凸不平的地方就是它们的房子,油脂是它们的好朋友,常去它们的房子里串门,条件舒适时就留下来与斑块们一起生活了,朋友多了房子不够住了就得建大房子,而这些大房子容易造成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是我们健康的大敌。
身体健康时不断有血脂穿过血管壁,形成机体的新陈代谢。然而一旦脂质代谢异常,进入血管的血脂增多,就会出现一部分血脂沉积于血管壁,血脂越高沉积于管壁的就越多,因此血脂高的人相对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发现,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最应引起重视。
哪些斑块危险,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一些不好的事件?哪些斑块又相对比较安全,对我们终生不会有大的影响呢?
从医学上讲,斑块大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稳定性斑块,另一类是不稳定性斑块,以火山作比喻的话,稳定性斑块是“死火山”,不稳定性斑块是“活火山”。
临床上出现的心脑血管事件多半是不稳定性斑块造成的,犹如活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损害,同样,不同部位内不稳定性斑块破裂形成血栓会引起不同部位的栓塞,如心肌梗死、脑梗塞或者下肢血管缺血坏死等。
而稳定性斑块表面有一层比较厚而且坚实的膜,而且里面的内核相对比较硬,形成钙化灶,因此CT、超声波检查发现越是钙化厉害的斑块,就越不容易破裂。
但是稳定斑块的安全度还与斑块阻塞血管的程度有关,如果斑块小、阻塞程度小,不影响血流则对身体没有大的影响,而大斑块容易造成血管狭窄,一般大于75%以上可能造成血管缺血事件,而狭窄90%以上缺血事件发生率非常高。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身体里的斑块是不是危险分子的呢?不稳定斑块在出现心脑血管事件之前都会有一些小的征象或者症状提示血管的病变,这类似于火山在大喷发之前经常会冒烟或者小地震,这些都是一些小的警告来提示我们身体内的斑块可能不稳定。
例如大部分患者在出现心肌梗死之前一段时间或多或少会出现新发心绞痛、心绞痛症状较前加重、心绞痛发生更频繁、不活动时心绞痛也会出现、复发心绞痛等不稳定型心绞痛,这些都预示心肌供血血管内的斑块不稳定,可能惹大事,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就医。但是也有小部分人没有任何前兆突然出现猝死。
动脉斑块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应提高对它们的警惕,尤其是对于体型肥胖、饮食结构不佳、运动少、长期吸烟、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作息无规律的人群更应该定期监测,并及时管理血管里的“危险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