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 | 我们的微信
体检预约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资讯 > 肝纤维化早期检测:揪出肝病“隐匿杀手”

肝纤维化早期检测:揪出肝病“隐匿杀手”

来源:《湘雅健康》    发布时间:2015-03-24    文章作者:陈妮妮、曹霞、胡新智、姚雯钊、王耀辉
    一名30岁出头的年轻小伙,在最近的一次体检中被检出肝纤维化指标升高,随后的肝穿刺活检提示其肝脏已属于肝纤维化。
    “肝硬化”或许您不陌生,那什么是“肝纤维化”呢?肝纤维化是在长期反复慢性肝损伤的基础上形成的肝脏组织结构的改变,这是一种不正常的修复性过程,偏离了正常轨道,容易导致肝硬化。而乙肝、丙肝、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慢性肝损伤,如果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均可引起肝纤维化。除了慢性肝炎,脂肪肝也可以引起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这一发展过程的关键环节,“如果乙肝是河的此岸,肝硬化是河的彼岸,那么肝纤维化就是连接此岸和彼岸的一座桥,这座桥很特殊,从此岸上桥,可以达到彼岸,未曾到达彼岸之前可以返回,但是一旦到达彼岸,就不能原路返回了······”曾有专家这样形象比喻肝纤维化的可逆过程,肝纤维化如果早发现、早治疗,病变可以长期稳定不发展,这也是预防肝硬化的重要手段。
    我国作为“肝病大国”,肝炎病毒感染人数近亿名、每年约90万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约30万患者发展为肝癌······中国正承受着巨大的疾病负担,人民饱受肝病困扰。但是由于肝脏本身并没有痛觉神经,且其代偿能力强。因此肝病的前期——肝纤维化是十分隐蔽不易察觉的,就像一个“沉默杀手”静静地潜伏在你的身体里,带着你走向肝硬化不可逆转的“彼岸”。
    那么怎样尽早发现肝纤维化呢?肝脏穿刺活检一直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它是指是在受检者局部麻醉的情况下,医生通过B超、CT的定位和引导经皮肤穿刺获取10~25毫克肝脏标本送去检验。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5%,死亡率为1/10000-1/1000。如此看来,肝脏穿刺活检绝非肝纤维化早期检测的理想选择,也不可能在广大的健康体检人群中全面开展。
    究竟该怎么办呢?近年来,一项新的无创诊断技术“瞬时弹性超声诊断”受到了肝病专家和患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其评估肝炎肝硬化的效能优于以往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该技术检测原理是基于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技术(transient elastography,TE),能够通过超声波技术检测肝脏硬度值(f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来判断肝纤维化。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成熟,应用的逐步规范,瞬时弹性成像技术逐渐成为一种安全、易行、重复性强、价廉且相对准确的肝纤维化无创性定量评估方法,这对预测疾病进展、评价抗肝纤维化和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科在省内率先引进这项技术。截止2015年3月,共为3600多人成功进行了肝纤维化早期检测,其中检测出早期肝纤维化患者450多例,肝硬化患者50例。并以此为依据,对数百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追踪观察,并指导其调整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疾病的“狡猾”和可怕,人们通常把其比喻为“魔鬼”,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一代一代的医学研究者为攻克疾病尽其所能,穷其所学。肝纤维化早期检测技术正是医学专家们为攻克肝病难关所做的最新努力。他有如“火眼金睛”,为肝脏损伤的早期发现提供了可能,从而帮助无症状的肝病患者及早捕捉疾病风险,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实现逆转,从根本上“狙击”肝病这个隐匿的可怕“杀手”。                                     
   护肝小贴士:此病防胜于治,肝纤维化高危人群最好每3-6个月复查一次。肝纤维化高危人群包括有肝病家族史、慢性乙肝、丙肝患者和其他慢性肝炎患者、代谢遗传病患者、酒精性肝病患者及药物引发的肝损伤患者等。特别是药物引发的肝损伤往往容易被忽视,经常服用中药及消炎镇痛类药物、化疗类药物和抗生素类药物的人群尤其要注意肝损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