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恒主任在健康管理行业盛会上分享学科建设经验
2014年9月6日,我院健康管理科陈志恒主任带队参加健康管理行业盛会——“第四届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建设研讨会”,并在学术交流会上做“单纯健康体检向健康管理学科转变”的专题报告。 。
据悉,“第四届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建设研讨会”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和《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提供学术支持。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理事长白书忠、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院长郭继卫、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副理事长陈义勤等领导,及全国18个健康管理示范基地旗舰单位和132个健康管理示范基地的领导与专家共计5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学术交流会上,陈志恒主任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单纯体检向健康管理学科转化,形象地总结出“三个转变”和“三个抓手”。其中“三个转变”指的是科室属性的转变、服务内涵的转变和学科构架的转变,而“三个抓手”则是指通过医疗、教学、科研提高健康管理团队服务能力和水平。
陈志恒认为,医疗是教学科研的基础,医疗工作是确保教学、科研正常运行的前提。而教学和科研则能进一步规范健康管理服务标准,提升健康管理团队服务品质,提高受检者服务满意度, 从而促进医疗工作的发展。这样的良性循环可实现“三赢”,既可服务好受检者,达到提高受检者健康水平的目的,又能培养一支出色全面的健康管理人才,同时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
资料链接:
十年风雨,十年探索,健康管理科已经搭建好从单纯体检向健康管理学科转变的框架。这一点体现在科室属性的改变上,也体现在健康管理学科架构的搭设上,但更体现在让老百姓有切身体会的服务内涵的深化及拓展上。
如今,健康管理科正在实现由提供单纯体检服务到提供全面深化的健康管理服务的转变和蜕变,一张“服务大网”已经织好。具体囊括健康知识科普、早期健康风险评估和综合干预、健康风险早期预警、个性化的深度筛查、慢性病的分级管理、检后专家咨询和三级会诊、心理健康风险评估、中医体质辨识和调理等健康管理全面、全生命周期服务。
·检前宣教和健康知识科普。
整合湘雅医院、二院、三院知名专家, 每天开设“健康咨询门诊”(预约模式),设立健康专家电话咨询专线和网络即时咨询渠道,致力于为受检者提供24小时咨询服务。同时,科室不定期组织健康讲座,去社区、企业等地宣教,传播健康体检知识。
·全面实行1+X个性化体检方案。
在给受检者制定体检套餐时,采用由基本检查“1”+专病(或专项)风险筛查“X”相结合的“1+X”模式,基本检查“1”每年不变,方便连续动态评估基本健康状况,也是专项或专病风险评估之基础,但“X”可以根据个体健康状况和家族史设定专项筛查和干预方案, 从而实现“个体化体检和后续干预”。
·开展中医体质辨识项目。
通过中医四诊仪(舌相、面相、脉相、体质辨识)采集信息,对受检者体质特征结合整体的健康状态进行辨识和辨证 ,提供相应个体化中医养生和调理方案。
·开展心理体检。
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国际心理问卷量表测评,分析受检者的行为, 对受检者的心理特点进行科学分析。可早期发现 焦虑、抑郁、偏执等心理健康问题,及早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创建健康风险四色预警体系。
借鉴台风预警模式,采用服务闭环思路,总结出了一套“健康风险四色预警体系”:即建立健康风险识别、动态跟踪风险机制,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将复杂难懂的诸多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罗列转变成条理清楚的颜色分级(红、橙、黄、蓝),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容易分清主次,对主要健康问题进行重点干预,为健康“未雨绸缪”,为风险“适时而动”。
·慢性病三级管理标准体系。
全国首推慢性病三级管理标准体系,对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超重及肥胖、骨质疏松、恶性肿瘤、慢性肾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九类慢性病的预防、风险评估和危险因素控制进行标准化的系统管理和综合干预。
·检后服务。
检后随访: 为每一位受检者配备专属健康顾问,全生命周期随访和追踪,以及给与医疗绿色通道服务,包括预约专家、住院床位、提请会诊等。
检后健康问题分析讨论会:固定每周三下午为检后会诊时间,按整体健康人理念,组织相关专科专家、中医专家和临床药学专家进行健康问题分析,关注精神压力因素、中医养生保健,以及有效避免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综合出具整体健康管理方案。
